第1集:抗战初期《救亡日报》的筹建历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由于国民政府采取消极抗战态度,东北迅速沦陷,全国抗日呼声高涨。1935年的上海,中国共产党党员夏衍与聂耳等创作者相聚,听到刚完成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激动得红了眼眶。当时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内战频繁,百姓深陷苦难,他们迫切希望用这首歌鼓舞民众斗志。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全面部署抗日计划与方针,决定将“公民共和国”调整为“人民共和国”,发动工农阶级共同抗日,重建革命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指出当前应全面抗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1936年,国民党办公室主任陈布雷向蒋介石呈交中国共产党提议建立全国抗战统一战线的信函,蒋介石却半信半疑,称需仔细权衡。国民政府内部得知郭沫若想回国的消息,蒋介石因记恨郭沫若曾发表讨伐自己的文章,坚决反对。而毛泽东同志得知后十分振奋,他认为,此前鲁迅作为革命作家唤醒国民、振奋民族精神,如今鲁迅已逝世,帮助同为革命作家的郭沫若顺利回国至关重要。深夜,处于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随时可能遭遇暗杀),夏衍接到神秘电话,对方让他速下楼。他冒险出门后,见到进步记者兼作家安娥,安娥开车带他走了很远,最终让他见到了心心念念的革命前辈——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任命夏衍担任《救亡日报》主编。身为爱国文人的夏衍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欣然接受这一光荣任务,不久后还亲自到码头迎接从日本回国的郭沫若。郭沫若回国后,周恩来同志亲自与他会面,商议将《救亡日报》作为文化抗日阵地,发动全民抗战,李克农、夏衍等人也参与报社编辑工作。消息传开后,全国民众不断收到新的抗日号召,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很快破灭。无数报童奔走街头,向民众传递最新战况,抗日统一力量不断壮大,捷报频传,振奋人心。进步学生韩大勇在学校宣传《共产党宣言》,呼吁大家团结起来,渡过黎明前的黑暗。他还向众人分享一篇佳作,传递“团结奋斗必能迎来美好未来”的信念。现场一名女孩格外激动,她正是文章作者任素宁。韩大勇欣赏任素宁的文笔,当即邀请她加入报社,任素宁欣然应允。就在此时,一架架敌机从上空飞过,炮弹随即像雨点般落下,建筑物轰然坍塌,爆炸声四起,无数人倒在废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