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音乐家张曙壮烈牺牲,任素宁执笔记录南京惨案
任素宁看到韩大勇肩上的军衔似乎又升了几级,暗自为他高兴——恋人成为营长,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也面临更大牺牲。韩大勇转身时也看到了她,恋人重逢,两人眼眶很快红了。韩大勇告诉任素宁:“部队很快就要奔赴前线,这或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没有拥抱,没有亲吻,两人的眼神中却满是真诚与祝福。当时日本时常轰炸桂林,还在报纸上鼓吹“东亚共荣”。战乱年代物资匮乏,任素宁跑了多家商铺想买纸和笔,却发现到处都没有卖的。就在这时,她在街头人群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曾有一面之缘的艾芜。看到艾芜手里拿着一摞纸,任素宁鼓起勇气上前,希望能讨一些当稿纸。这些纸对艾芜也很重要,但当他得知任素宁要用稿纸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揭穿日本“东亚共荣”的谎言时,便把所有纸都给了她,还鼓励道:“一定要好好记录,不辜负这些稿纸。”拿起笔,任素宁开始重新记录在南京亲历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噩梦——第一稿在逃亡中丢失,如今她要重新提笔,以亲历者的视角,还原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桂林街巷突然响起警报,日军敌机盘旋在城市上空,炸弹不断落下,房屋瞬间变成废墟,人们四处逃窜。大人们抱着孩子冲向岩洞,爆炸声在身边响起时,父母便用身体护住孩子,有时甚至会全家遇难。战争无比残酷,可国民政府对这些暴行却置若罔闻,这让百姓既心痛又失望。政府官员想给民众一些希望,可他们也清楚,拿着喇叭说几句激昂的话,实在苍白无力。这时陶行知来了,他建议地方官员:“可以让学生和孩子们在街头表演节目,提振民心。”在岩洞躲避轰炸时,起初每个人脸上都满是愁云,可当孩子们打开课本,认真听老师讲课、记录知识时,脸上的阴云渐渐散去,仿佛看到了一缕阳光。孩子是一代人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音乐家张曙这些天一直夜以继日地创作抗日歌曲。一天,街上响起警报,妻子立刻带着两个孩子逃往岩洞,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她让张曙赶紧带着孩子撤离。可张曙为了完成歌词的最后几句,耽误了一些时间。终于写完稿件后,他推开门,敌机的轰炸已逼近门口,张曙抱着年幼的女儿,一同牺牲在废墟中。众多民众闻讯赶来,看到烈士的遗体,无不泪流满面。在重庆的周恩来同志得知张曙牺牲的消息,深感惋惜,同时立刻安排好张曙家属的后续生活。之后,周恩来同志还亲自前往桂林,慰问张曙的遗孀与两个年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