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黄旭初慎选广西建设研究会人员 救亡日报复刊与王鲁彦写作理念之争
黄旭初对国共合作秉持中立立场,听闻谢秘书极力推荐杨东莼,且三天前谢秘书已答应帮他调查杨东莼的背景,如今他刚提出想见杨东莼,对方就已抵达桂林并随时可会面。这巧合让黄旭初更加谨慎,他挂断谢秘书电话后,得知陶行知也住在杨东莼下榻的酒店,便立刻动身前往。黄旭初没有直接去找杨东莼,而是先到陶行知房间侧面打听。没想到在陶行知房间恰好见到杨东莼,陶行知假意说近日想念杨东莼,才打电话让他过来,打消了黄旭初的疑虑。随后陶行知谈及一本黄旭初喜爱的外国文学著作,告知此书唯一译者正是杨东莼,黄旭初对杨东莼愈发敬佩。在陶行知的助力下,黄旭初彻底放下顾虑,当场宣布任命杨东莼为广西建设研究会教育长。后方根基稳固后,筹备《救亡日报》复刊的小组也完成准备工作,报纸很快复刊。街头报童叫卖报纸时,不少民众纷纷购买。桂系地下组织察觉异常,向后方汇报:自白崇禧与周恩来会面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运送大量救亡物资,且《救亡日报》迅速复刊,情况反常。夏衍审核稿件时,发现一篇饱含爱国情怀的《我爱这土地》,作者笔名为艾青,真名王鲁彦。此前有人向夏衍推荐过王鲁彦,称其作品有特色,但自尊心强、性格中半是自信半是自卑。这是王鲁彦首次投稿,虽文章主观情绪较重,夏衍为不打击其积极性,力排众议发表稿件,并亲自登门送稿费。当时极少有报社给作者付稿费,王鲁彦深受鼓舞,次日便将一部七万字小说交给报社。夏衍花一上午研读后,发现小说不符合报社需求。编辑们讨论如何委婉提出修改建议、不伤害王鲁彦自尊时,他恰好在楼梯上听到,还听到有编辑评价他“闭门造车”“脱离群众”。王鲁彦正要离开,被一位编辑发现,只好一同上楼。楼上,王鲁彦与编辑激烈争论。编辑认为抗日关键时期,王鲁彦的文章仍沉浸在“文学温柔乡”,脱离现实,希望他多写现代背景作品;王鲁彦却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称战争是国家和军队的事,自己要以优秀文学储备为战后人民生活做准备。双方互不相让,编辑最后反问他“文章写于多年前,为何至今未发表”,王鲁彦自尊心受挫,气愤离去。夏衍未制止争论,是想让王鲁彦醒悟。随后他找到文学界知名人士巴金——巴金年轻有为,仅靠稿费就能维持生活。巴金听完事情原委,当晚便去王鲁彦家。两人同为文人、惺惺相惜,看到王鲁彦家境贫寒,巴金悄悄将身上的钱放在碗底。之后两人散步谈论文学,巴金以自身写作经验告诫王鲁彦:“文学只有扎根当代现实土壤,才能引发读者共情,否则便无生存之地。”这句话点醒了困惑已久的王鲁彦,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写作问题。任素宁因恋人要上前线而担忧,夏衍从她口中得知此事后,立即向李克农提议为这支部队举办盛大壮行仪式,以此开展抗日宣传。李克农十分赞同,让夏衍即刻落实。